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110KB
頁數(shù): 2頁
14-2-6 人字拔桿 人字拔桿是由兩根圓木或鋼管、 纜風(fēng)、滑車組、導(dǎo)向滑車等組成。 在人字拔 桿的頂部交叉處,懸掛滑車組。拔桿下端兩腳的距離約為高度的 1/2~1/3。纜風(fēng) 的數(shù)量根據(jù)拔桿的起重量和起重高度決定,一般不少于 5根(圖 14-55)。 圖 14-55 人字拔桿 1-圓木或鋼管; 2-纜風(fēng); 3-起重滑車組; 4-導(dǎo)向滑車; 5-拉索; 6-主纜風(fēng) 人字拔桿的起重性能見表 14-73及表 14-74。 人字拔桿的接長方法與獨腳拔桿基本相同。 人字拔桿的豎立可利用起重機械吊立,也可另立一副小的人字拔桿起扳。 人字拔桿的移動方法與獨腳拔桿基本相同(圖 14-56)。 圖 14-56 人字拔桿的移動 (a)平移;(b)橫移 1-人字拔桿; 2-纜風(fēng); 3-移動滑車組; 4-保險溜繩; 5-滾動支座; 6-枕木; 7-拉索 圓木人字拔桿的起重性能 表 14-73 注:α—圓木與地面
格式:pdf
大小:13KB
頁數(shù): 8頁
欄桿、窗臺、女兒墻高度 女兒墻是建筑墻體中的一種形式,最早叫做女墻,又叫女垣,實 際名稱為壓檐墻,民間稱城垛子,是一種高出屋面和城墻的矮墻。 從建筑形式上講,女兒墻是處理屋面與外墻形狀的一種銜接 方式,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專門的防護用墻。 女兒墻的來歷非常有 趣,據(jù)民間傳說,在古代時,大戶人家由于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為了 不讓自己的女兒隨便出門, 在屋頂和墻垣上特意建造了一堵墻, 而女 孩子們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 卻又禁不住外面世界的精彩和誘惑, 于 是便悄悄地攀上屋頂或高墻上, 隔著那道矮矮的防護墻向外眺望, 久 而久之,便被人稱作女兒墻了。女兒墻的建筑形式多種多樣,一般來 說有實心墻和帶了望孔的。 宋《營造法式》-- "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 夫",就是城墻邊上部升起的部分。 高度不超過人身胸部,位于露天,處在房上、臺上 或墻上之墻的矮墻。源出“女墻”,又名“壓檐墻”。常于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