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491KB
頁數(shù): 8頁
以新一輪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及專題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前期1∶20萬區(qū)域地質填圖和科學考察資料,對雅魯藏布江結合帶的區(qū)域地質背景、基本地質特征、構造演化模式及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以雅魯藏布江結合帶為重點,論述了三疊紀玉門蛇綠巖構造沖斷片、晚三疊世郎杰學弧前增生楔、澤當-羅布莎-朗縣蛇綠混雜構造沖斷片和白堊紀朗縣弧前構造混雜巖片的基本地質特征。并將雅魯藏布江結合帶中蛇綠混雜構造沖斷片的原始層序與特羅多斯典型蛇綠巖剖面對比,初步建立了研究區(qū)各構造帶從新元古代—寒武紀克拉通化階段、奧陶紀—二疊紀克拉通陸表海發(fā)展階段、三疊紀—侏羅紀洋盆主擴張階段、侏羅紀—白堊紀俯沖消減階段、白堊紀—漸新世閉合-碰撞造山階段到中新世以來的伸展、拆離、快速隆升階段之演化模式。
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600KB
頁數(shù): 4頁
同濟大學地質工程團隊完成金沙江與雅魯藏布江兩個江堰塞湖 潰決參數(shù)的快速評估 2018年 10月 11日 -17日,在不到 1周時間內我國金沙江與雅魯藏布江流域 連續(xù)發(fā)生滑坡、 泥石流堵江成壩, 形成 2個巨型堰塞湖, 多個縣鄉(xiāng)受到破壞和威 脅,累計受影響群眾 2萬余人。同濟大學地質工程專業(yè)石振明教授團隊基于自行 開發(fā)的潰決參數(shù)快速評估模型對兩處堰塞湖進行評估, 得到潰決峰值流量分別為 9236.8m3/s(實際約 10000m3/s)和 37916m3/s(實際約 35000m3/s),堰塞壩壽命 分別為 62h(實際約 2.5天)和 78h(實際約 3天),預測結果與實際測量結果吻 合度較高。 一、金沙江堰塞湖與雅魯藏布江堰塞湖基本情況介紹 (1)2018年 10月 11日 7:10,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江達縣和四川省甘孜藏族 自治州白玉縣交界處發(fā)生大規(guī)模山體滑坡, 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并形成